颐和园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7 15:51:08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颐和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注意“颐”字左边的笔顺、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读)

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彩色笔)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2。

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师: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廊的特点?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生1:我从“一眼望不到头”这句话看出长廊很长。

生2:我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些数字看出长廊长。

师:700多米长有多少呢?举个例子:我们学校的操场大不大?

生:大。

师:升旗时能容得下20多个班级,课间操时10个班能同时做操,可它从东到西也不过30米长,长廊有700多米长,是我们学校操场长度的 20几倍,你们说长廊长不长?

生:长。

师板书:

师:长廊仅仅是长的特点吗?它还有吸引你的地方吗?

生:我从“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写出长廊的画很美。

生2:我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句话看出颐和园长廊柱子美。

生3:我从“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句话看出长廊周围的环境忧雅,以此衬托出长廊的美 。

师板书:

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画很精美,又没有相同的,说明作画的人水平高。

师:作画的人是谁?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干。

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这段呢?

生: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现都十分积极。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出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读感悟,导游讲解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第一种方法学习了“佛香阁”这部分。我从“黄色的玻璃瓦闪闪发光”这句话感觉到佛香阁颜色很漂亮,很美。

师板书:

色彩美

生:我从“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会出佛香阁的形状很美。

师板书:

形状美

生:我从“建在半山腰上”体会出它建得高的特点。

师板书:

建得高

师:这么巍峨的建筑又是谁建造的?

生: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师:请学习这一部分的小组同学站起来,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这部分。

师:还有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昆明湖”这部分,因为很美,所以我们是采用朗读感悟的方式学习的。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采用朗读的方式?好,请每组推选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和其它小组的代表赛读。

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生:这段话中的“静、绿”是描昆明湖的两大特点,应该重读

生2:“镜子、碧玉”是作者用来比喻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应该重读

生3:慢慢地划过、几乎这两个词用夸张的方法进一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应重读。

师:大家体会得十分准确,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放录相)。

师板书:

静、绿

师:其它小组还有没有别的学习方法?

生:我们查阅一些课外资料,用导游讲解的方式学习的。

师:你们学的是哪部分?

生:长廊、佛香阁、昆明湖或十七孔桥。

师: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咱们只能让学习“十七孔桥”这部分的小组展示,请你们选出代表作导游,其他同学做游客好不好?

(小组代表上台)

师:作为一名导游,应该具有什么标准和要求呢?

生:态度温和、亲切、声音洪亮、语音优美。

师:这名导游是否称职,大家仔细听他的讲解。

(放“十七孔桥”录相,小组代表讲解。)

师:大家评议:他是称职的小导游吗?

(生评议)

师:从他的介绍中以及录相的画面中,你觉得十七孔桥特点是什么?

生: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教师板书:

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不同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生读)

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渡句,使用过渡句能使文章 ……此处隐藏21692个字……字。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按照什么游览顺序写的?

(3)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游览先后顺序,总分总结构)

作者向我们主要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文章是按照什么浏览顺序记叙的?

三、文段分析

1.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啊?将每个转换的景点,段与段形成一个过渡连接。所以,这些句子是什么句呢?过渡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作者先游览了哪一个景点?长廊。全班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1)长廊长,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 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2)画多,漂亮,美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你们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呢?上一课学习长城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修筑长城时,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那么,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 智慧。

(3)长廊两旁给你怎样的感受? 自然美景。风景美。

全班齐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那么,作者是怎样介绍长廊的呢?

从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3.走完长廊,作者还去到哪些地方呢?

读一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我们先看第三自然段,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

万寿山上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

介绍完佛香阁、排云殿,作者向我们介绍了?

万寿山前的昆明湖

最后呢?从万寿山下来,我们跟随着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

昆明湖的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

同学们知道了这些景点了,你们有没有对哪些景物是特别喜欢的。

现在:

自学要求:

1.选择最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_______”划出来。

2.划完后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汇报要求: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物;

2.读一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

3.讲一讲景物有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有谁喜欢佛香阁的,请举手。

(学生汇报) 外形精美。高。

只回答了高:佛香阁仅仅给你们的感觉是高吗?佛香阁的外形是怎样的啊,黄色的琉璃瓦又如何?说了外形的精美,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只回答了外形:老师给你们提示:从“耸”字感受到佛香阁的什么?高。

走完了佛香阁,我们来到了排云殿,有哪些同学是喜欢排云殿的呀?

(学生汇报)雄伟壮观。“一排排金碧辉煌”。

那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观察点是什么?

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

离开了排云殿,我们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看,正前方看到了什么?喜欢昆明湖的同学又在哪里呢?

(学生汇报)静、绿。

还有哪里写出了昆明湖的“静”?

我们看一下这句的“滑”字,如果老师将“滑”改为这个“划”字好不好呢?为什么?

为什么第一个“滑”字会显得更静?滑,用在平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这样的滑,湖面的波纹痕迹会很大吗?

如果用“划”,你们想一想,划船的时候,船桨使水荡起波纹,这种时候你们会觉得湖面是静的吗?

所以,这个“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景色的呢?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哪里呀?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离开了美丽的昆明湖,我们看到了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谁喜欢十七孔桥的呢?(学生汇报)

哪里看出了狮子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 智慧。

四、布置作业

1.阳光评价2.小练笔

3.家听、抄词、拼音

五、板书

长廊(内-外)

颐和园 万寿山(下-上,上-下) 颐和园

(又大又美) 昆明湖(远-近) 美景说不尽

颐和园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这篇讲读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弄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文中所写的几个景色的方位。然后,着重理解几个主要景色的特点,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习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会本课新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件,你想说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4、小组代表汇报,集体纠正问题。

5、自己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三、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轻声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

3、代表发言,阐明理由:

第一部分:(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部分:(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清。

《颐和园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